冬至南郊祭天
一、祭天历史
武帝初,实行三年一郊之礼,即第一年祭天,第二年祭地,第三年祭五畤(五方帝),每三年轮回一次。成帝建始元年(前32年),在长安城外昆明故渠之南建圜丘。翌年春正月上辛日(第一个辛日)祭天,同祭五方上帝。这是汉代南郊祭天的开始。后汉在洛阳城南建圜丘,坛分为上下两层,上层为天地之位,下层分设五帝之位,坛外有两重围墙
二、为什么冬至要祭天啊
冬至祭天是自古以来流传至今的重要传统。这一习俗旨在强化社会凝聚力,加深人类与自然界的联系,通过歌颂祖先以祈求庇护,并希望通过祭祀消除灾难、带来福祉,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。这一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,当时冬至祭天的正式仪式是在每年冬至之日于国都南郊的圜丘举行。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,古人认为...
三、冬至祭天是为何 冬至祭天在哪里举行
在唐、宋时期,皇帝要在冬至这天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。到了明清时期,这也是君主为了维护统治而进行的活动,因此都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,将其列为国家的宗教祭祀活动之一。祭祀活动场面宏大,一般在郊外举行,因此又被称为“郊祀”。北京天坛中举行祭天仪式的地方是圜丘。圜丘是皇帝在冬至举行祭天仪...
四、“时向珠躔望景星”的出处是哪里
《冬至南郊扈从纪述和陈玉垒太史韵六首》是明代于慎行创作的一首诗词。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、诗意和赏析:中文译文:绛阙阴沉启秘扃,銮舆肃穆款真庭。霜凝碧落天衣湿,月上仙坛玉树青。帝座三重开万象,云门六变走群灵。祠臣秉笏香烟里,时向珠躔望景星。诗意与赏析:这首诗描绘了明代冬至南郊祭...
祭天历史
祭天历史简述如下:起源与上古时期:祭天是华夏民族最隆重、最庄严的祭祀仪式,起源于上古时期,是人与天的“交流”形式。周代祭天:周代祭天的正祭在每年冬至之日于国都南郊的圜丘举行,称为“圜丘祀天”。祭祀前需斋戒,祭祀过程包括燔燎、献酒、进献祭品等环节,最后由“尸”代表天帝接受祭享,并由...
太阴娘娘是谁?
太阴星君即月神、夜明之神,古代有天镜、玉盘、金蟾、素娥等别称;今则俗称太阴菩萨、太阴娘娘、月宫娘娘、月娘。古时天子于冬至祭天于南郊天坛(圜丘),夏至祭地于北郊地坛(方泽),春分祭日于东城日坛,秋分祭月于西城月坛。以月神为阴精,而配太阳之德;继太阳之大明,而有夜明之光;朝夕昼夜...
古代皇帝祭天到底祭祀的什么天呢?
周朝时期的祭天大典是在每年冬至这一天,在国都南郊的圜丘(圆形祭坛)上举行的。秦朝关于祭天的记载不多,只知道有三年一次的郊祀礼仪,而秦朝以冬十月为一年的开始,所以郊祀也在十月进行。汉高祖刘邦时期,祭祀天地的工作由祠官负责。汉武帝时期,开始实行三年一次的郊祀礼仪,第一年祭天,第二年祭地...
“若月乘轮御陌长”的出处是哪里
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南郊冬至祭天的盛况,展现了明代皇帝的威严和统治的辉煌。诗人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,将南郊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,灯火辉煌、烟雾缭绕,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。同时,诗中使用了富有音乐感的修辞手法,如"属车旋处翠华张"、"若月乘轮御陌长"等,使诗词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。诗人还...
“百尺华灯阙下明”的出处是哪里
这首诗词以婉约的笔触描绘了冬至南郊祭天的场景,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意象和修辞手法。诗中的"绛节"指的是红色的祭祀绳索,"氤氲"形容升起的烟雾,"太清宫"代表皇帝居住的宫殿,"紫烟"表达了祭祀仪式的神圣和庄严。鹓鹊和凤幄都是祥瑞的象征,诗中将它们与瑶墀、玉藻相连,形成了一幅神秘而美丽的景象。"...
古代皇帝祭天到底祭祀的什么天呢?
古代皇帝祭天是为了为天下苍生祈福,古人是敬畏鬼神的,上天有好生之德。古代分为三皇,天皇,地皇和泰皇。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。秦代祭天的有关资料甚少,只知道有三年一郊之礼。秦以冬十月为岁首,郊祀就在十月举行。 汉高祖祭祀天地都由祠官负责。武帝初,行三年一郊之礼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