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冬至”教学设计

匿名2025-05-21 12:2042 阅读22 赞

一、二十四节气惊蛰教学设计

月首者称为“节气”,包括立春、惊蛰、清明、立夏、芒种、小暑、立秋、白露、寒露、立冬、大雪、小寒。而月中者称为“中气”,包括雨水、春分、谷雨、小满、夏至、大暑、处暑、秋分、霜降、小雪、冬至、大寒。“节气”和“中气”各占一半,交替运行。但如今不再细分,统称为节气。从节气的字面春早扮...

二十四节气惊蛰教学设计

二、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《气候》教案

(读表)(1)比较一下,在冬至日,三地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和昼长时间有什么不同?(学生:冬至日,纬度越低,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,白昼时间越长,反之,白昼时间越短) (2)想一想,在冬至日,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,昼长也比南方短?(学生:因为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,愈往北去,太阳高度角愈小,白昼时间愈短...

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《气候》教案

三、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《四季是怎样形成的》教学设计

小地球仪、手电筒、小组实验用的地球公转轨迹图(标明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冬至四个点)等。【教学设计】一、提出问题。一年四季,春夏秋冬交替循环。四季是怎样形成的呢?板书: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二、新授:(一)认识地球的公转。1.学生阅读课本31面的关于“日心说”的资料,了解哥白尼的重大贡献。2...

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《四季是怎样形成的》教学设计

四、初一地理《地球的运动》教案设计大全

教师完整演示一遍地球在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冬至的位置时阳光的直射点。教师边演示边讲解。讲述:北半球春分时,阳光直射赤道;过了春分,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,到夏至日,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,这一天阳光直射点到达了它在地球上的最北界限(23.5°N)因为过了这一天,太阳就该回头向南移动,所以我们把23.5°N称为北回归线;...

初一地理《地球的运动》教案设计大全

五、数九歌是小学几年级学的

《数九歌》是一首描写冬季气候变化的民间歌谣,它通过数九的方式,即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个九,共计九个九,来反映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季节变化。这首歌曲通常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程中学习,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。在教学设计中,通常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:1. 认识生字:通过学习...

数九歌是小学几年级学的

《江南的冬景》教学设计

《江南的冬景》教学设计 篇1 一、导入新课 国画大师刘海粟曾经说过;“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,画不了浙皖的山水;不看钱塘、富阳、新安的山水,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。”刘海粟先生对郁达夫先生的游记作出了很高的评价。此言确实不谬,郁先生的游记散文历来脍炙人口,在其文学作品中成就极高。其主要代表作有《故...

《扬州慢》优秀教学设计

冬至这一天 途经扬州 下雪刚放晴 满眼都是荠菜和麦子 入其城,则四顾 萧条, 寒水自碧。 暮色渐起, 那 就四下里看,一片萧条景象 独有清冷的河水碧绿 渐渐升起 自: 独、独自 。 意为天色渐渐晚下来 戍角(6)悲吟。予怀 怆然,感慨(于)今昔, 因 自度 此曲。 戍边的号角 悲鸣 心里(十分)悲痛 为今昔的变化而...

《古诗:寒食、迢迢牵牛星、十五夜望月》教学设计

(3)教师小结:寒食节也称“禁烟节”“冷节”“百五节”,在冬至后的第105天,清明节前1~2天。这一天,人们禁烟火,只吃冷食。在后世的发展中,逐渐增加了祭扫、踏青、荡秋千、踢蹴鞠、斗鸡等风俗。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,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。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...

初一地理《地球的运动》教案大全

(讲解):每年6月22日前后,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,北半球节气是夏至、南半球是冬至,北半球昼长夜短、南半球昼短夜长,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多、男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少,6、7、8月是北半球夏季,南半球冬季。 (导学):二分二至日(北半球)——秋分 初一地理《地球的运动》教案大全二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《地球的运...

活动策划方案

冬至社区举办活动,让居民们亲手做汤圆、煮饺子等,在继承和发扬民间传统文化的同时,也有力地促进了社区邻里之间的和睦、和谐。 活动策划方案 篇2 一、指导思想: 根据学校《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纲要》和教科研中心“课堂教学研讨月”的有关指示精神,结合学部研究课活动的日程安排,严格按照“选题、备课、上课、评课、...

热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