满族人祭祀用品
1、满族的风俗习惯
满族的祭祀活动,神秘庄重,从程序到内容都十分讲究。整个祭祀过程分为:祭祖、祭神、祭神杆、祭星4个部分。 在祭祀的前3天,全族人就要着手准备了:要在院子的大门当中悬上一把谷草,这就是表示从挂草把的日子起,一直到祭祀完毕,不许头戴狗皮帽子和身穿孝服以及身体不洁的女人入门,而且此时也不许周济乞丐。 此外...
2、萨满面具与傩面具有什么不同?如何分辨面具的归属呢?
一个是祭祀用品,一个是表演的道具;可以根据面具使用的材料来划分面具的归属,也可以根据形状和所绘的图案来划分和分辨,还可以根据面具的用途来分辨。
3、满族人的丧礼习惯是什么样子的
平民百姓的寿衣都是棉袄、棉裤、棉长袍,用藏蓝色或古铜色的绸子做面,内衣用白布做成,脚穿白布棉袜,满族人穿宁绸青靴(汉族则是圆口鞋或福字履),头枕平金枕;女用寿衣外边是棉袍,里边是小棉袄、棉裤,一般是红里蓝面,头上戴蓝底红花的观音兜或垫帽,脚穿白布棉袜、尖口鞋。寿衣、鞋、帽绝对不能用皮子做,据说如...
为什么把鹿叫做仙兽,把梅花鹿称做“仙鹿”?
5、由于“鹿”与“禄”谐音,人们为了祈求高官厚禄,视鹿为吉祥之兆。又因鹿有通灵之气,所以自隋唐以后,历代统治者常用鹿作为祭祀用品,如唐代州县祭社稷、先圣,释奠于先师,就会用鹿脯作为祭品。到了明朝,大祀的主要祭品仍然是鹿脯、鹿醢、鹿臡等。6、清代,满族先民对鹿有原始崇拜,认为鹿是风...
清朝女子死后,棺材中为何要放1根甘蔗呢?
唐宋时期,葬俗发生了改变,人们埋葬祭祀的物品也发生了改变。汉朝时期,帝王将相的墓中埋葬着大量的冥器,到了唐宋时期,冥器逐渐的减少,纸扎逐渐的增多。以前都是真实的金银珠宝,北宋时期开始出现纸质的金银珠宝,成为葬俗中必不可少的东西。葬俗方式的改变,也说明人们的思想在改变。汉朝注重孝道...
请问满族有哪些特色美食 ?
帮助的人: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满族风情节品特色美食 1、粘糕:也称“年糕”或“年糕饽饽”。因是用粘米面做的,故称“粘糕”,又因有多在春节大年之前制做的习惯,故称“年糕”。农村历来喜用大黄米,次之用小黄米,后来有用糯米制作,但其米质不同做出来的口味也不同。制作方法:先把...
满族的习俗和历史
食狗肉、戴狗皮帽子,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。传说努尔哈赤曾吩咐族人"山中有的是野兽,尽可以打来吃,但是,今后不准再吃狗肉、穿戴狗皮,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,因为狗通人性,能救主,是义犬。"从此爱犬、敬犬便成了满族的习尚。另外,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,还有饲喂乌鸦、祭祀乌鸦之 ...
满族习俗
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,上部隆起,上宽下窄,称“旗材”。 停灵期内合家举哀,举行祭奠。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,贫者用金银箔元宝代替,口含铜钱或玉器,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。出殡多选阴历单日,抬灵有16杠、32杠、64杠之分。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。下葬后,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,连...
满族酒文化特点?
在岁时节俗方面,春节,满族人要在祖先堂、天地桌前供酒,祭祀祖先。除夕午夜,出门迎财神、喜神,要祭酒跪拜致礼。吉林满族风俗,午夜要饮消夜酒。三日后送神,要到十字路口焚纸祭酒。逢三月初三上巳节、清明、七月十五中元节、十月初一下元节、三月十六山神爷生日、五月初五端午节、八月十五中秋节、...
上坟的贡品能吃吗?
不能到病人家中探望,不能进行不吉利或肮脏的活动。祭祀当天也有十二禁忌,如祭祀时不诚心、仪式混乱、器物不干净、生气口角等。沈阳满族在祭祀中还会祭拜“神马”,这是一种特殊的马,享有很高的礼遇。而在山东地区,祭祀用品如烧纸、纸元宝等要远离邻居家门,居丧的人不得进入邻居和亲朋好友的家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