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日祭地在北郊

匿名2025-04-29 06:397 阅读21 赞

1、郊社是什么意思

郊社的意思是天子祭祀天地的国家大典,周代冬至祭天称郊,夏至祭地称社。郊指冬至日祭天于国都南郊,社指夏至日祭地于北郊。这两项祭典都在郊外举行,所以常常统称为“郊”。在古人的观念中,南方为阳位,所以在南郊祭天,天圆,所以南郊的祭坛筑成圆形,称为“圆丘”;北方为阴位,所以在北郊祭地...

2、明清两代帝王冬至日祭天的地方,是现在的什么地方

明清两代帝王冬至日祭天的地方,是现在的天坛。在明朝初年,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,南北的郊坛都一样,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,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。明朝嘉靖九年(1530年)改为天地分祀,在天坛建圜丘坛,专用来祭天,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,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,逐渐废而不用。嘉靖十九年(15...

明清两代帝王冬至日祭天的地方,是现在的什么地方

3、北郊的介绍

古代帝王郊祀的处所之一。 周 制在北门外六里处, 汉 制在北门外四里。夏至日于此以祭地,冬至日于此以迎冬。《吕氏春秋·孟冬》:“立冬之日,天子亲率三公、九卿、大夫,以迎冬於北郊。” 高诱 注:“六里之郊。”《汉书·郊祀志下》:“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,承天之序莫重於郊祀……...

北郊的意思是什么

按照周代的制度,北郊位于城北门外六里处,而汉代则调整为城北门外四里。在夏至日,帝王会在北郊进行祭地仪式;在冬至日,则进行迎冬仪式。《吕氏春秋·孟冬》中记载了这一传统:“立冬之日,天子亲率三公、九卿、大夫,以迎冬于北郊。”高诱在其注释中指出,六里之郊即为北郊的位置。《汉书·郊祀...

中国古代祭天一般在什么节气

三、在明朝初年,天和地的祭祀是合并进行的,南北郊坛的设置和祭拜地点都相同,名为大祀殿,是一座方形十一间的建筑。到了明朝嘉靖九年(1530年),祭祀天地被分开,天坛专门用于祭天,而北郊则建立了方泽坛用于祭地。原本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被废弃。嘉靖十九年(1540年),原大祀殿被改为大享殿...

街道阡陌入神坛是天坛街、地坛街的由来?

在中国古代,祭天是国家大典,也是帝王权力的象征。从汉代开始,祭天大礼即在南郊圜丘举行。古代文献记载:郊祀分南郊和北郊,南郊祭天,即祭昊天上帝,其祭坛坛制为圜丘,在冬至日祭礼;北郊祭地,即祭皇地祇,其祭坛坛制为方丘(又称方泽),在夏至日举行祭祀。因而,提到“天坛”,人们自然会想到北...

古代皇帝分别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祭祀什么(天 地 日 月 排序)

祭天在南方冬至日;祭地在北方夏至日;祭日在东方春分日;祭月在西方秋分日 日

求天坛的历史

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(1420), 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.每年"三孟"祭祀,即孟春(正月上辛日)祈谷,孟夏(夏至)祈雨,孟冬(冬至)祀天.该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.北面外坛墙呈圆弧形,南墙与东、西墙为直角相交,取其天圆地方之意.因为天坛建成初期,不仅祭天而且祀地,直到嘉靖九年(1530)在北郊另...

方丘意思和来源是什么

在中国古代的祭祀体系中,方丘是专门用于祭地祇的坛庙,位于郊外。《晋书·武帝纪》中提到,圜丘和方丘被合并到南北郊,而冬至和夏至的祭祀仪式则合并于这两个郊坛进行。这里描述了方丘作为地祇祭祀场所的重要性,强调了它在古代宗教活动中的地位。宋朝时期,著名学者王安石在《议郊祀坛制》中进一步阐述...

中国古代祭天一般在什么节气

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,与紫禁城同时完工,初名天地坛。至嘉靖九年(1530年),改为祭天之所,称天坛。清乾隆、光绪修缮后,形成现有格局。三、明初,天、地祭祀合并,南北郊坛设置相同,名大祀殿,方形十一间。嘉靖九年(1530年),天地分祀,天坛专祭天,北郊建方泽坛祭地。大祀殿...

热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