莆田祭拜祖宗供奉什么?
一、莆田重阳节祭祖习俗 莆田的重阳节美食
莆田人会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,祭扫祖墓,纪念先人。莆田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,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,重九为大清明之说。重阳节这天上山祭祖墓。莆田人祖宗留有祭田,收取的田租由每年轮当值的祭户收入,用以购买祭品。全族规定:凡男性参加上山祭墓的,每人各分熟猪肉4小两,红柿一个,丁饼一...
二、莆田“七月半”有哪些特殊的习俗?
七月半,在莆田地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,祭祖行孝是过节的主题。七月十一和十二,家家户户都要做金粿,摆设祭品恭请祖先返家,俗称“接公妈”;七月十三和十四,已出嫁的女子,如父母亡故,要回娘家“送头年纸”,农历七月十五为祭日,也称“接公妈”...
三、莆田冬至扫墓的习俗
3、在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,用糯米粉捏成鸡、鸭、龟、猪、牛、羊等象征吉祥福禄寿的动物,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,用以祭祖,以示不忘老祖宗。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,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,一一祭拜祖先,俗称“祭祖”。祭典之后,还会大摆宴席,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...
莆田游神的都是哪里人
福建莆田的元宵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活动。从正月初六开始,莆田地区的各个自然村会依照传统习惯,在祖祠祭拜祖宗和神灵。这种祭祀仪式会从正月持续到正月二十九,由莆田东岩山、文峰宫举行妈祖尾夜灯才结束。在中国春节和福建元宵节期间,莆田人的庆祝活动尤为丰富。与其他地方感叹年味变淡不同,福建人依然保...
莆田风俗
民间炊“薄荷糕”、“金米果 ”、烧银冥纸衣,祭祀祖宗。出嫁女子,倘遇父母新亡,则于十三日备办祭品、银纸,回娘家祭祀,俗称送“头年纸”,其后每年是于十四日“送纸”。建国后,此俗渐废。 八月十五中秋节 亲朋间互赠月饼、板栗、白果等礼物,名为“送秋”。是晚,一家人团聚,吃炒米粉、芋头、板栗、月饼等,...
宗祠宗祠概述
宗祠,又称为宗庙、祖祠、祖厝、祠堂,是供奉祖先神主牌位、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,同时也承担家族宣传、执行族规家法、议事宴饮等多重功能。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五代时期,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最早建于唐末的实例。涵江黄巷村黄氏宗祠、徽州婺源县黄村黄氏宗祠、建阳陈氏家族祠堂、各地大规模兴建祠堂的...
莆田鬼节的特色习俗拜托了各位 谢谢
十三日祭祀祖先,俗称“接公妈”,持续至十六日始止,俗称“送公妈”。 七月半最重要的习俗是“送纸”。凡是已嫁的女子,娘家父或母逝世的,必须备办祭品,十五日之前回娘家致祭,俗话说“十三十四,挑来挑去”。 莆仙风俗中元节“七月半”的由来:农历七月十五日,莆仙百姓称为七月半,又叫...
莆田的礼仪
中元节 七月十五,俗称“七月半”,也叫中元节,是旧时民间祭祀祖先的节日。民间炊“薄荷糕”、“金米果 ”、烧银冥纸衣,祭祀祖宗。出嫁女子,倘遇父母新亡,则于十三日备办祭品、银纸,回娘家祭祀,俗称送“头年纸”,其后每年是于十四日“送纸”。建国后,此俗渐废。 八月十五中秋节 亲朋间互赠月饼、板栗、白果...
什么是祖祠
宗祠(zōngcí),又称宗庙、祖祠、祖厝、祠堂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、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,又是从事家族宣传、执行族规家法、议事宴饮的地方。民间建造家族祠堂,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。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,便是建于唐末。涵江黄巷村黄氏宗祠,建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(1032年)。到南宋,莆田林氏“...
福建莆田春节风俗
躲过一劫。等风平浪静之时,已是大年初二,当地老百姓各回家中,家里惨不忍睹。人们决定再过一次年,各镇各村不一。原莆田县是大年初四,仙游县是大年初五。在中国是很难找到一年过两次年的习俗。而且大年初二不访友,为了警示大年间被倭寇入侵的史实,当地百姓规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,一直沿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