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宫冬至风俗
一、我国历史上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过小年的风俗
小年,亦称祭灶节,在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日举行,此日用以祭拜灶王爷。在清朝中期以前,祭灶均定于腊月廿四日进行。历史文献如《清嘉录》卷十二《十二月·念四夜送灶》记载:“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,是夜送灶。”及至乾隆年间,腊月廿四日祭灶仍是官方习俗。《清朝野史大观·清宫遗闻》中提及...
二、冬至有哪些习俗?
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,在江南尤为盛行。“汤圆”是冬至必备的食品,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,“圆”意味着“团圆”“圆满”,冬至吃汤圆又叫“冬至团”。民间有“吃了汤圆大一岁”之说。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,也可用于互赠亲朋。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。古人有诗云:“家家捣米做汤圆,知...
三、中秋节的传统文化
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“月”进行的,所以又俗称“月节”“月夕”“追月节”“玩月节”“拜月节”;在唐朝,中秋节还被称为“端正月”。关于中秋节的起源,大致有三种: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、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、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。
清朝格格嫔妃头上戴的花非常漂亮,她们戴花时有什么讲究吗?
后来随着清朝的建立,满族妇女插的头花也不再流行鲜花了,而是选用一些极精致的珠翠来做头花,用金银打底,显得很是富华奢侈。这个时候女人们头上戴着这些美饰,虽然也有装扮的成分,但更多了一些炫耀在里面。到了清朝晚期,国力日衰,格格们再也拿不出那么多钱打造奢华的头花了。为了节约开支,她们把昔日...
冬至的习俗
北方习俗 冬至,是山西民间在农历十一月的重要节日,俗称“冬”节。殷周时期,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。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。后来实施夏历。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,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,称之为“亚岁”。从汉代以来,都要举行庆贺仪式,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,君不听政。民...
古人如何闹月
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。据史书记载,早在周朝,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、夏至祭地、秋分祭月、冬至祭天的习俗。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、地坛、月坛、天坛。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。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。《礼记》记载:“天子春朝日,秋夕月。朝日之朝,夕月之夕。”这里的夕月之夕,指的正是夜晚...
我国历史上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过小年的风俗
在清朝中期之前,祭灶日一直是腊月二十四。而且至少到乾隆时期,都是腊月二十四祭祀。《清嘉录》卷十二《十二月·念四夜送灶》:“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,是夜送灶。”《清朝野史大观·清宫遗闻》中说,乾隆一朝,每年腊月二十四晚上,祀灶神于坤宁宫。从清朝中后期开始,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...
冬至有什么风俗?
1、拜天祭祖:从周代起,冬至这一天就有祭祀活动,《周礼春官·神仕》:“以冬日至,致天神人鬼。”这一天,很多地方都会祭祖,即便是最贫穷的人家,都会拿出平时的积蓄来添置新衣,准备祭祀用品。2、传统饮食:冬至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,比如北方水饺、潮汕汤圆、东南麻糍、台州擂圆、合肥南瓜饼、...
贵溪市有哪些传统节日和习俗?
庙会是贵溪的重要文化活动,如上清宫庙会、青泥岗庙会等,新中国成立后,这些庙会转变为物资交流大会。祭灶神在腊月二十三,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。冬至日祭祖,祈求祖宗保佑。开秧田时有“满梁”(粮)的习俗,而尝新、做“了田”等活动则是庆祝丰收与感恩的时刻。手工业学徒制度历史悠久,学徒期长达三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