贝叶经制作
1、贝叶经制作技艺贝叶经制作技艺简介
在傣族地区,佛寺中的藏经阁通常专门用来珍藏贝叶经。据传,古代的贝叶经数量多达8万部,如今,西双版纳州已收集到3000多部,但还有大量散落在民间。贝叶经的制作工艺独特,使用经过特殊处理的贝叶棕书写,能有效防止虫害、防水和保持形状,因此,这些用贝叶抄写的经书能历久弥新,得以长久保存。傣族贝叶经以其佛教典籍为
2、贝叶经制作
贝叶经的制作工艺精细且独特。首先,从贝叶树上选取页片,用锋利的刀具将其切割成整齐的片状,每三至五片卷成一卷,用锅煮。在煮制过程中,加入酸角或柠檬以剥离贝叶表面的皮,煮至淡绿白色后取出,再用细沙搓洗干净,然后晾晒压平,让其通风一段时间。接下来,制作贝叶经的匣子有专门的标准,木匣长...
3、贝叶经形式
贝叶经的形式是采用民间铁簪刻写在特制贝叶片上的艺术品。具体特点如下:名称:在傣语中,贝叶经被称为“坦兰”。种类:贝叶经种类繁多,包括每页四行的“兰戏”,五行的“兰哈”,六行的“兰贺”,以及八行的“兰别”。其中,前三者的使用最为广泛。制作工艺:采用铁簪刻写的方式,将经文刻在特制的贝...
4、大雁塔里的两片叶子,叫什么名字,要经过什么工序?
佛教信徒用于制作贝叶经的贝叶,是先采取鲜花叶,按一定的规格裁条,压平打捆,加酸角、柠檬入锅共煮,再洗净、晒干压平,用墨线弹成行,再用铁笔按行刻写。尔后在满字的贝叶上涂一次墨,用布抹擦,让墨水汁残留在刻痕内,形成清晰离迹,再装订成册保存。用贝叶刻写的贝叶经书,具有防潮、防蛀、防腐...
5、贝叶经制作技艺贝叶经制作技艺渊源
贝叶经,傣语称为“坦兰”,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重要经典,其制作工艺独特,源自印度。据史书记载,贝叶经大约在公元7世纪随着佛教的南传传入斯里兰卡,随后经缅甸和泰国传入我国云南省的西南边境,尤其是西双版纳、普洱、临沧和德宏等地。这里有约四五千卷傣文贝叶经,其中两千余卷被详细记录,形成一个与泰国...
云南的文化遗产
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技艺类 贝叶经制作技艺:起源于印度,用铁笔将文字刻写在经过特制贝叶上的贝叶经,是“贝叶文化”中最古老、最核心的部分,被称为“刻在树叶上的傣族文化”,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之一。傣族织锦技艺:以丝线、毛线、棉线、麻线、晴纶线、金丝线等材料为原料,采用傣族传统的木架...
泰医古籍贝叶经记录在什么上面
3. 制作贝叶经的过程包括:从贝叶树上砍下叶子,修割整齐,煮沸并加酸角或柠檬使皮脱落,搓洗后晒干,最后订成匣。4. 贝叶经匣的制作有专门的标准,将贝叶夹在两片木匣中间,穿上线绳,按一定格式刻写。5. 刻写完成后,用植物油和锅底黑烟涂抹,使字迹清晰。这种工艺使贝叶经可以防虫、防水、防变形...
贝叶经 铁笔在树叶上写下历史
■名词解释 贝叶经 傣语称坦兰,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经典。它是用民间制作的铁笔将文字刻写在经过特制的戈兰(贝叶棕树树叶)之上而成。贝叶经最早起源于印度。一般认为贝叶经是在公元7世纪前后随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斯里兰卡,再经缅甸、泰国传入我国云南省西南边疆地区。据调查,云南西双版纳、普洱、临沧、德宏一...
云南特色艺术
民间工艺:贝叶经制作:用铁笔将文字刻写在特制贝叶上,是“贝叶文化”最古老核心部分,也是傣族文化历史“活化石”。傣族织锦:以多种线为原料,用传统木架织机手工制作,花纹绚丽、形象生动,是傣族宗教活动和美化生活必需品。鹤庆银器:源于唐朝南诏国时期,银匠沿古丝绸之路、茶马古道发展,使鹤庆新华...
傣医古籍贝叶经记录在什么上面?
经过烘蒸或水沤、晾干后压平,变成淡黄色的薄片,然后在这些薄片上用铁笔刻写佛教经文或其他内容。刻写完成后,还会进行上色、晾干和装订等工序,最终制作成精美的贝叶经。在傣族文化中,贝叶经不仅是佛教经典的载体,还记录了傣族社会的历史文化、生产生活知识等多种内容,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